【居德笔记】“我的眼泪就下来了…”德国老一辈看乌克兰难民,哈贝克的求全…
……
踩在结实的山坡上,面对着年迈的拱门砖桥,我们先是一阵兴奋,后是内心震慑,接着便陷入少许沉思。
哥尔茨高架桥( Göltzschtalbrücke),地处德国Vogtland,建造时间大概距今一百七十多年,其高度78米,长度有574米,共有98个拱门。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砖砌桥梁,一度是世界上最高的铁路桥梁。
它也是德国铁路历史上最古老的见证。
超过2600万块砖是组成这座桥的所有建材,它们完缺无损地保存到今日。
想当年,这座桥横跨河谷建起来后,连接德国莱比锡至纽伦堡的上行下走交通线,其规模和长年的功效可谓“横空出世”。
今天,这座桥好不缺损地正常运行着。我们今早过来的时候正好也从桥上经过。
据网上介绍,它是目前世界上现存的最大的砖桥。
“72年前我出生在这里,一直没有离开过”,桥下村民老伯光着膀子放下农具跟我唠嗑。每到一地,我喜欢走进当地原住民,只有他们是实物的见证人,也是实物的最佳代言人。
他说,拱门砖桥就是他家里后花园外的一道风景,他自出生中就不曾消失过。
“以前可都是蒸汽机车,经过桥面时,呼哧呼哧地发出气踹嘘嘘的呼吸声,声响铺天盖地。随之而来的很可能还有铺天盖地的黑煤渣。现在好了,前些年电气化改造一举成功,来回的火车温柔多了,如同教堂传来音响,变得十分悦耳了。”
撑起这样的大桥,拱门是关键。在建筑力学中,拱形结构决定了力的分布均衡分散,足以确保重力条件下的安全。
我们都是外行,虽然一路也不辞辛苦从抵达的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拍摄,也被大桥上下左右里外展示出来的几何图形而深深吸引,但终究缺乏专业能力去考证拱门的力量奥秘。
倒是一路遇到不同的业主,蛮有意思的,他们的不动产业竟然都跟维护拱门大桥的声誉有关。
其中一位老伯,他的私下占地极大,篱笆低矮,观光者都可以顺着打开的小门进到他的领地去。可以看玫瑰花,看草地,看古楼。当然,最要紧的还是选择一两处上好的位置近距离观赏大桥,令人惊喜的是,大桥正面就“挨”着两个带蓬凉亭——老伯家的,供前来观光者随时借用小栖。
我们团组每人吃了一大块“关氏肉夹馍”,填一下饿瘪了的肚子,才恢复了体力走完了后续路程。
我们将部分照片发到了朋友圈。一位加拿大老友说,我曾经在德国留学过,德国的一切对于我都有吸引力,但没想到,一个多世纪前建造的大桥,竟然还能以如此“全新”姿态待客,实在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一个真实写照。
“九欧出行”实施了差不多一个月了,出行者对此褒贬不一,德国社会基本盘还是看好这样的惠民政策。
在这一轮“九欧出行”中,我也是收益者之一。有些亲身经历,有些花絮与大伙儿得吧得吧。
第一,这一政策究竟对哪些人比较合适呢?
回答是,退休及半退休人员、已经摆脱了孩子拖累的父母、习惯于早起早睡者、腿脚还便利者、及拎着“半称心”即可满足者等,不一而足。
此处“称心如意”不仅仅指众多的从不坐公交车而享受了这次九欧出行的红利者,同样也针对那些长期使用公交月票者。
在一辆火车上,我身边的几位德国大嫂七嘴八舌正好说到九欧带来的“困惑”。
其中一位,她每个月的月票64欧,平时可以随意坐市内公交车,如今加一张9欧月票,自动延伸了出行路线,跳出市区,跑到外地去。不赚不亏。
跟她对面对坐着的另一位呢,听罢,加了一句:“我每年年初就买好了年票,总共700欧,算到每一天2,5欧,我觉得很合算。”
很明显以上两位大嫂,并没有因九欧推出觉得吃亏。相反,她们始终感到原先的月票或年票,就是自己该有的福利。我也觉得,她俩不去作刻意计较,内心感觉满足,其实对自己是好的。
第二,坐车有啥讲究?
算穿了,就是哪边可坐哪头不让坐。政策明文规定,九欧月票只可用于所有可坐车辆的“二等车厢”。
所谓可乘坐车辆,就是市内公交,S Bahn,RB,RE,后面两种都是城际慢车,只是RE 停靠站比RB少些,属于慢车中的“快车”一类。
一般来说,早间车比较空些。但九点起,车厢里就挤满乘客。
拥挤的高峰日,通常集中在周六和周日两个双休日。遇到车厢满员如何办?
我就看见几个德国人小心翼翼地跑进一等车厢,一看有空位,问清没有人占位,就顺势入座了。
我提醒他们,一等舱!
但听一位说“heute dürfen wir hier hinsitzen!(今天的一等车厢是允许乘坐的。)”
这个“dürfen”,在德语中往往关乎法理。
查票果真来了,见状也一声不吭。由此我理解到,这几位德国人觉得车厢里人满为患了,再拥挤就要造成民众次生灾难,与其让一等车厢空着,还不如利用好空闲的一等车厢。
在德国,列车查票员,在某些特定场合就是代表国家执法,当然也是采用灵活式管理。这就好比飞机某几个航班机票超售,前台就灵活抽签让几位经济舱的免费升舱,避免飞行乘客被赶到下一班飞机再飞。两者的处理同出一辙吧!
第三,如何组团呢?
两三家一吆喝便随意组团出行,是九欧出行的一个常态。
可是,鉴于参加者的兴趣、身体状况、及旅行节奏的异同,组合时最好分别对待。
比如,有的人一到目的地就要先来杯咖啡,慢吞吞坐着看人来人往,那么就最好选择不用转乘,一步到位。据观察,这类通常是来自大城市。
至于那些习惯“苦行憎”模式,特别愿意爬山涉水去看些日常生活外的场景的人们,就可以另行组团。
前两天我加入了一个“探险队”,是去Volgtland。
事先有心里准备,要倒几次车,会比较费时和辛苦。观光结束后要搭车去火车站。然而,一小时一班大巴车,当行车表上的时间都过点了,就是不来。同时在马路上等候的两个小女孩气得干脆一屁股坐在了停车站石板上,她俩是当地人,听她们说,每到周末就会出妖蚬子。
作为外地人的我们面临前后不搭村,跑了一天腿脚也累了,身边的水又喝光了的境遇,特别是这附近,一眼望去也没看到哪里有救济的,心里有些发急。
冷静下来后,我们决定两人把守这边,另两人站到马路斜对角的大巴站头。哪边大巴先到,咱们就上哪边,只要大巴可以将我们带往火车站就行,至于是王村的火车站还是关庙火车站,管它呢!
事实证明,“放哨”的办法确是灵光,我们坐上了对面开来的大巴,多等了半小时,也少等了后续的半小时,悲及安来,结果令众人满意。
这不,条条大路通罗马嘛。
巴菲特的商业伙伴,美国亿万富翁,年余九旬的查理·芒格很多次出差不坐私人飞机。外人不解,您这是求什么?
老爷子耸耸肩,回答说,沉下去能看到有趣的画面。
其实小老百姓还不是一样?好多人都有这个体会,住在一个大城市,每天两点一线,哪天真得要搬离了,回头想想,周边哪都没去过,哪哪都不熟悉。
百万民众九欧出行,尽管出行都会有潜在的意外开销, 比如说 两三家难得一见,只要当地条件具备,还不好好找个饭馆搓一顿?
可是呢,但凡九欧出行的人,原则上都抱定了用时间换金钱的心态。所以通常在快速列车上下通勤时出现的神色紧张,在这里就没了踪影。
坐在慢车上人们的心也不由自主地慢下来除了眺望远去的风景,也会有意无意地关注下身边的乘客。
这位老哥一副走南闯北的样子,没猜错的话他的心里总在惦记着家里的闺女。
一问,还果真如此。他在外省执行公务,通常每周回家一次。这次他女儿在他离家前塞给他一只毛绒动物,他就这样不舍不离地带着,如同身边带着女儿。
很多人是在玩 ,同时也有人在“顶天立地”。只是我们遇到却不可知而已。
时间,在慢车上丢了价值,找回了魂。
坐慢车慢下来,也让一些人可以情感发泄。
我们遇到的就有那么一拨看似的女疯子,围着一堆手舞足蹈。
我们不知情,但见一些德国乘客却会跟他们互动。查票的路过我们身边,一打听,原来是明天要做新娘的最后一个“自由日”。
怪不得,连基本礼仪也顾不上了。
九欧出行,如何抗击新冠病毒(Corona)? 韦云女士以亲身经历提醒了大家:小心驶得万里船,进入车厢始终戴口罩,经常双手抹消毒液,回到家里第一要务脱掉外衣,洗净双手,换上家居衣裳。相关报道请看《我感染了新冠,9欧车票是罪魁祸首?》(点击阅读)。
一句话,提高警惕,保护自己,用实际行动断绝传染源。
对此,也感谢华商报编委在报道上秉承“沉下去”,贴近生活警钟长鸣。
转载需与本公众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