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德华人女作家温情诉说,我们应如何面对涌入德国的难民

原标题:世界有多少种颜色?

叶莹

 

孩子读幼儿园的时候,经常听这样一首歌《世界有多少种颜色?》。唱着唱着,有一次儿子问:妈妈,很久以前,这个世界是不是只有黑白色的呢?

儿子的这个提问,是源于这样一个错觉:他看到爷爷奶奶以及爸爸小时候的照片,都是黑白色的。

我们的世界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我该告诉我的孩子,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这也是这些年来我一直会思考的问题。

当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应该从小教育孩子拥有诚信,宽容的这些暖色调好品质时,在大人的世界里,我们看见了欺骗,战争,制裁这些冷漠的色彩。当我们教育孩子要善良,乐于助人时,在大人的世界里,我们看见了善良的人们收留了需要帮助的难民,有时却得到“农夫与蛇”般的故事结局,于是自私与民粹主义便理直气壮地抬头,这个世界充斥着混沌不清的色彩。

但也许,这才是这个世界真正的颜色:善与恶,好与丑之间永远处于动态的博弈,你的孩子将来站在哪一方,他们就会决定这个世界的色彩。所以,无论大人的世界有多少让人绝望的事情发生,我们都会竭力教授孩子做一个善良宽容有爱心的聪明人。

这个六月份的圣灵节假期,六年级的女儿有一个阅读作业:老师让大家阅读一本书——《当希特勒偷走了粉红色的小兔子后》。铭记历史,特别是希特勒纳粹主义这段历史,以警后人,这一直是德国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主题。从小学开始,讲世界几大宗教,当讲到犹太教,必会提起希特勒反犹太的残酷,会提起集中营,甚至孩子他们学校还要组织他们去慕尼黑附近的达濠集中营去参观。我去过达濠集中营,那是一个让我这个成年人看了也会颤抖的地方。

女儿德语课阅读书目:《当希特勒偷走了粉红色兔子后》

 

有时候我会觉得孩子这么小就要承担起历史之重,有点不忍心。所以,我是怀着警戒之心拿起《当希特勒偷走了粉红色的小兔子后》这本书来看的,我想如果有些章节让孩子疑惑或者有不适感也许我可以给她做一些适当的解释。

打开书细细读,书中是描述一个犹太女孩,她有一个著名的作家爸爸,在希特勒上台之前,他们一家在柏林有着舒适的房子,贴心的佣人。希特勒大选胜利之前,他们一家便逃去瑞士,成为难民——幸好他们走了,一上台的希特勒,因为爸爸所写的文章,都是希特勒不喜欢的,爸爸所有的书,都遭到销毁。纳粹还把他们在柏林的家抄了个底,所有的家具什物都被偷走,包括女孩那只心爱的粉红色毛公仔兔子。在一向奉行“中立”立场的瑞士,爸爸找不到愿意刊载他文章的报刊杂志,他无法养活一家子人。

于是,他们决定去法国。在瑞士的火车站,他们在行李搬运工的带领下,准备坐上去巴黎的火车。可就在火车启动的前一刻,女孩突然发现,他们上了去德国斯图加特的火车!那个时候,希特勒正悬赏一千马克来要女孩爸爸的头!女孩这个突然的发现及时挽救了他们一家——让那个心怀鬼胎的行李搬运工发财梦落空!

终于来到巴黎,生活在艰难中前进。他们一家时常会得到好心人的援助,女孩也渐渐习惯了学校的学习生活,有了自己的朋友,可是,爸爸还是没办法让一家人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催房租的女房东,对他们吼叫:我真不明白我们的政府为什么要容忍你们这些难民留在巴黎!

就在这个艰难时刻,伦敦一个影视公司来函说要把爸爸的一部小说拍成电影,绝处逢生!他们踏上了前往伦敦的新旅途……

这部小说的故事是来源于真实历史的。这段历史距离我们其实并没有很远。甚至,又正在以另外一种方式,回来了。

难民!这个词是当今德国的常用词,只不过七十多年前,大量德国人成为难民,七十年后,大量难民涌进德国。在德国民粹主义和右翼势力抬头的今天,学校还坚持让孩子们读这样的书,我是感到欣慰的:他们在坚持着宣传善的价值观,他们坚信世界的色彩是明丽的。

很多时候,善良的人总是低调隐忍的,而爱作恶者,招摇张扬,于是人们会有一种错觉:这个世界的颜色是灰色的。其实,只要我们坚持用心抹去灰色,便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充满友爱与正直的世界。这个圣灵节假期,与阔别两年的德国朋友赫塔老太太的重逢,更印证了我的感觉。

赫塔老太太今年七十六岁,十年前她开始学中文,只因为中文这一博大精深的语言让她着迷,于是便有了和我这名中国人结缘的机会。后来我才知道,退休后的她,除了中文,她还同时学意大利语、匈牙利语。她以前的职业是一名德语和英语老师。

和赫塔老太太在美丽的湖边相聚

 

三年前她在自己花园摔了一跤,做了手术,之后我们见面的机会便渐渐少了,但会时不时发个微信,打打电话。但我从不细问她最近忙什么。直到这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们相约在美丽的湖边游泳。

说实在的,见面时她给我的感觉,是她又衰老了不少。她说儿子搬回楼下住了,她得天天帮忙看小孩,她有一个三岁的小孙子。

然后,她眉飞色舞地说起一家叙利亚人,说那个妈妈刚刚生了一个小孩子,那是他们的第四个孩子了!我想起她曾经说过给一家叙利亚人教德语的,于是顺口问:你教他们德语,是政府给他们付学费吗?

她说,我义务教他们的。我从来没有收过他们的学费,已经教了三年多了,从他们来到德国开始,我就教了,爸爸妈妈,孩子,我都教,已经教了七八百个学时!他们现在住在一个老房子那里,当然,政府给他们付的租金,他们当然想留在德国,孩子都在这里上学了。只是这个爸爸,怎么学还是过不来德语考试关,过不了关就不能找到工作。唉,不过只要他们需要我,我就会继续教他们,我绝不会拒绝!

“你不觉得他们是你们德国政府的负担?”我轻轻地试探。对于和我交往的德国人,我是十分好奇和敏感他们对“难民”的态度的。

“我只觉得他们是需要帮助的人,如果我能帮到他们,我就会帮。”她淡淡地叙述。“我从小就知道,我们应该这样做。小时候,我还依稀记得,我们家的阁楼,有一阵子是不让我们小孩子上去的,我们都知道,爸爸妈妈在上面藏着人,他们必须被藏起来,要不他们会被抓走。长大了才知道,曾经有犹太人藏在我们家。后来德国战败了,我们这里涌来很多东普鲁士来的德国难民,我们家也会收留他们。”

她的一席话,让我明白了伟大与平凡。原来,平凡的人也可以如此伟大。而这世界上的暖暖色彩,正是由无数这些平凡的力量来挥就的。

我又想起了我认识的另一位也是七十多岁的德国老太太,她的故事我在去年全国小学生“班班有读”活动中和读者们分享过。我写了一部儿童小说——《会刻猫头鹰的男孩》,这个故事是在德国发生的。里面我有专门的章节来描述难民营里的巴哈这个阿拉伯小男孩。我为什么会选择“刻猫头鹰”这个形象,灵感完全是来自那位被称为“沙漠女英雄”的德国老太太。

作者叶莹的儿童小说《会刻猫头鹰的男孩》

作者叶莹在中国和孩子们一起互动分享儿童小说《会刻猫头鹰的男孩》

 

这位德国老太太,她从年轻时代开始,就喜欢去阿拉伯世界的大沙漠旅游,探险。然后,还把她的所见所闻都写成文章和报道在报纸上发表。她还有一个很特别的爱好:爱猫头鹰。她的家里,就像我在小说里描述的德国爸爸克劳斯的家里一样,到处都是她从世界各地收集到的猫头鹰的工艺品,有各式雕刻,也有画作,或者是壁挂等等。当我们的小镇住进了难民后,她就去给他们做翻译,带他们去看病,教他们德语。

她总是说:多可惜啊,他们的家乡曾是那么美丽!是的,就是这些平平凡凡的德国百姓,他们闪亮着人性之光,我觉得很值得把他们记录下来。于是,就有了《会刻猫头鹰的男孩》里面克劳斯这个人物,一位充满大爱之心的爸爸!其实,他就代表了像上面提到的德国老太太那些普通而又充满正能量的德国老百姓。

在和中国的孩子们互动的时候,有个孩子还向我提问了关于难民的问题。他问:德国这些国家接收那么多难民,对自己国家会有不好影响吗?而我,能够给孩子做出的回答是:德国自己本身也是经历过战争的,很多德国人在一二战期间和战后都成为难民。当欧洲发生难民危机了,德国政府的这种开放接收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国际人道主义做法的。

当然,这个难民潮里,也出现了鱼目混珠的情况,好人坏人都一起进来了。可是,我们不能够因为大善有小恶而不为之。正确的做法是:我们无论做人还是治国,都要形成一种“扬善惩恶”的机制,这才是真正的积极做法。

我知道这个世界的色彩并不总是绚丽灿烂的,有时候天空会乌云密布,但这并不是我们要放弃或者怀疑善良美好愿望的借口。

 

附:

侨居德国的女作家叶莹写作的儿童小说《会刻猫头鹰的男孩》,自2018年5月出版后,先后上了2018年7月的百道好书榜,2018年广东省云浮市罗定暑期读一本好书书目,2018年全国“班班有读”活动第十期指定书目;入选2019年全国“农家书屋”重点推荐出版物书目;获得2019年第六届“上海好童书”奖项。

《会刻猫头鹰的男孩》获2019年第六届“上海好童书”奖

 

该书通过几个异国孩子之间的交往和中国孩子一鹤的家庭在东西方文化冲击下的即将解体,讲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1.父母离异对儿童的影响。

2.父母离异的儿童的承受能力。

 

  • 读者评论精选:

 

*《会刻猫头鹰的男孩》一书,写得很细腻。语言,文字,图画都很美,我很喜欢。——来自中国小学生读者给作者的一封信

*《会刻猫头鹰的男孩》给沉重的话题插上翅膀,飞向温暖与光明!—— 德国读者平平

* 让德国、中国、阿拉伯的孩子的生活与命运交集在一个故事里,这本身就是一大看点,不能不引起世人的关注。对于小读者们,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让他们拥了国际视野,扩展小小的胸怀。——中国西安.大学老师许暾

* 一本亲近大自然的书,一本能感受温暖的书!这本书值得孩子们以后反复翻阅,成长的岁月有好书相伴多好!——深圳学生家长

相关链接:

德国才女叶莹推出新书,寄予世间童心最温暖的文字与画作

注:本文版权属于德国《华商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需与本公众号联系,并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 “德欧华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