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诗任笔】瑞士女汉学家17载笔耕,《西游记》德文全译本上市引起轰动

原标题:《西游记》德文版译者林小发访谈

东土译经十七载 西游证道不了情

作者:沈彬彬

 

如果不是2016年在全球规模最大的出版行业展会——第68届法兰克福书展上推出首个《西游记》德文版全译本;如果不是紧接着在2017年凭借该译本获得德语出版界翻译最高奖——莱比锡书展翻译组图书奖;如果不是在2018年又接连推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之一”的《千字文》德文译本……也许,瑞士籍翻译家、汉学家林小发(Eva Lüdi Kong)只属于“平凡的大多数”。时至今日,她依然只是在杭州西湖河畔或者瑞士比尔山间,过着她喜欢的那种与世无争、波澜不惊的自由译者生活。

然而,命运就是如此神奇。在不经意的一个拐角,就能打破这所有平静,让人始料不及。

翻译家、汉学家林小发

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在2016年法兰克福书展上一战成名的林小发,让她瞬间成了一名“网红”,也因此成为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香饽饽”。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西游记》德文译本的推出,前前后后总共经历了17个年头。而更让人唏嘘不已的是,林小发试译并投稿给出版社的《西游记》德译本片段,一度石沉大海,无人问津。甚至可以说,因为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出版社和出版人,译本差点“无疾而终”、“胎死腹中”。

想必许多人同我一样,都想知道林小发究竟是如何同《西游记》结缘的?译介《西游记》的漫长过程中又究竟都发生了哪些故事?此间缘由,或许在林小发的书房中可以管窥蠡测一番。

走进林小发的书房,堆满了形形色色道教、佛教和儒学典籍的书架让人眼前一亮。如果不是事先做了功课,也许会让人感觉来到了一个宗教图书室。

林小发熟练地从书架上取下两本“上了年头”的古书,然后回到书桌前和我攀谈起来。她回忆说,当年在上海古籍书店闲逛时候,她第一次看到了中文版《西游记》,也就是手头这部《黄周星定本西游证道书》。

《黄周星定本西游证道书》

 

因为早就听闻,此书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于是,林小发在看到这本书时,便欣然翻开阅读。然而,打开书的瞬间,“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的开篇诗,就将她挡在了千里之外。当时尚未开始涉猎古文诗词的她,无奈之下,只好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并将该书放回书架。

常言道,有志者,事竟成。林小发并没有因这次惨淡的遭遇而丧失对《西游记》的兴趣。相反,她开始学习古文诗词,有意识地采用中国语言学家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作为教辅资料,并在其上做了密密麻麻的手写注释和翻译笔记。

大约半年后,林小发再次走进这家书店。“没想到,这本书仍然放在同一个位置上。”因此,她不假思索地重新拿起翻开。这一次,开篇诗的内容自如地在她眼前展开,随之铺垫的元、运、会理论又带她走进了中国古代的世界观,触动了她的心弦。“我当即决定把书买下来。回家后,一口气把它读完了。”

翻看着眼前这本早就被林小发“折腾”得“遍体鳞伤”的古书,我脑海中开始幻想出一幕幕自己小时候对《西游记》爱不释手,从白天一直读到黑夜的场景。

我相信,彼时的林小发肯定和昔日的我一样,完全是出于对《西游记》深深的热爱,才会如此不知疲倦地研读。然而,她和我注定又不一样。因为在汉语世界,大家都能通过阅读原著或者观看各种影视作品,对《西游记》有个虽谈不上深入,但却也有一个较为详实和完整的印象。而林小发想要将这些传奇故事分享给身边的德语世界的朋友,则不得不开始仰仗自己,即着手慢慢尝试翻译。毕竟,德语世界在这之前尚没有完整版的《西游记》译本出现。

林小发介绍说,德语世界原来有《西游记》的两种译本。一种是1962年翻译出版的《西方朝圣》,依据是中文原版及一百回俄文译本,但采取总结性的翻译方式,诸多的诗词、回目、对话等均被删除。另一种转译自1942年出版的英文节译本《猴子:中国民间小说》。《猴子》由英国汉学家阿瑟·韦理(Arthur Waley,1888—1966)英译,胡适(1891—1962)作序,翻译了原书100回中的30回。英译本主角名叫“猴子”,没有回目,也未翻译诗词。“这简直是暴殄天物,是对《西游记》这部鸿篇巨著的浪费和侮辱。”从林小发的言语中,我能明显感受到她为《西游记》抱着愤愤不平的情绪。

在翻看《黄周星定本西游证道书》时,我又被林小发书中密密麻麻的批注和各种由其先生随手画的小图深深吸引。

林小发在书中所作批注和其丈夫顺手画的“小插图”

 

譬如,在孙悟空大闹天宫和闯入东海龙宫的这一章节,林小发并不清楚各种天兵天将、虾兵蟹将使用的武器究竟是什么。最初翻译时,她丈夫有时帮她讲解,常常顺手就把兵器的样子直接画在文字边上。“作为读者,我当然可以对这些武器视而不见,或者一知半解即可。但是作为译者,我必须弄明白,这究竟长什么模样,德文对应的名词又是什么。这样才能准确地向德语世界的读者传递详实而准确的信息。”林小发表示,如果德文刚好有对应的名词,她就采用直译;如果没有对应的武器,就只能用一两个形容词略加说明,描述武器的模样。

翻译了一段时间之后,林小发将《西游记》前十回的内容加上小说简介寄给了几家出版社,但没想到都被一一婉拒。“因为当时德国几乎没有人听说过《西游记》,更不知道这本书的文化价值。”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本是科举取士年代用来形容中举之人。如今用来形容林小发和她的《西游记》德译本的命运,倒也显得十分贴切。

“手头有了一百多页没人要的《西游记》译稿,我无奈之下也犹豫不决,该不该继续翻译下去?当然,同时也觉得自己功底不足。”纠结之后,林小发决定继续。只是这一次,她再次回到中国杭州,前往浙江大学学习明清文学和古代文化。她的硕士论文主题刚好就是《西游记》的“正路”思想。林小发先后在中国生活了25年。

一边研究,一边翻译,这样的学术经历和翻译实践恰好也是成为一名职业翻译家应当虔行的“正路”。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林小发说,“越到后面,有待解决的翻译问题越难,从大学老师和学术文章中,已无法获得更深入的指导。”因此,在翻译《西游记》的最后几年,她参访了佛学院和道学院的几位大德,才大大提高了对《西游记》各种隐喻的理解。

在林小发家中,她现场当起了考官。她问我,《西游记》中“斜月三星洞,灵台方寸山”这句话指的是什么意思?当我还在思忖时候,林小发便在纸上比划起来。原来,斜月就是斜钩,三星就是三点,组合在一起,“斜月三星”便是一个“心”字。“此处讲的便是‘修心’的过程。”

而就在林小发同我讲述“斜月三星”的典故时,我突然联想到了影视作品《大话西游》中的场景。当时,观世音菩萨对至尊宝说,“你没有变成真正的孙悟空托世,只是因为你还没有碰上那个给你三颗痣的人,当你遇上她之后,你的一生就会改变。”当至尊宝之后遇到了紫霞仙子并获得三颗痣后,便成为了盖世英雄。而这三颗痣的位置,刚好在“脚心”处。

说实话,小时候看这部电影,我一直没有弄明白,三颗痣究竟意味着什么。而林小发此时的讲解让我茅塞顿开。尽管《大话西游》只是一个影视作品,但是此处的隐喻,不就正是“斜月三星”的化用么?也就是说,实际上,当至尊宝真正遇到了《心经》之后,他才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孙悟空。

此外,林小发还同我分享了八卦中的乾卦、坤卦、离卦和坎卦等卦象以及五脏所藏之“心藏神,脾藏意,肾藏精”在《西游记》中的旨归。林小发介绍说,“心神”指的是孙悟空,“脾意”指的是沙和尚,“肾精”指的是猪八戒。纵览《西游记》,不难发现,孙悟空与猪八戒互相争斗、妒嫉、捉弄不断,那就是修炼中阴阳相交的过程。而沙和尚所起的作用就是一个调和。“一直到最后,这三位才达到协调一致。”

而在八卦当中,孙悟空应当是“离卦”(☲)。而之后,他需要从东海龙王那边去取“定海神针”,或说“金箍棒”。如此,便可把“离卦”中间那两个短横替换成长横,也就是将后天“离卦”归元为先天“乾卦”。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孙悟空后面自称“齐天大圣”的原因。

林小发接着又问我,那既然孙悟空已经变成了“齐天大圣”,为什么他还需要去西天取经?我笑着回答说,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她就解释说,孙悟空开头那段时间的修炼,只是对于躯干肉体而言。而真正要从“齐天大圣”转变为“斗战胜佛”,需要精神层次的全面提升。而精神涵养的获得,需要一路虔行,更需要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淬炼。唯有如此,方能取得“真经”。

一个下午的畅谈,林小发的见多识广和幽默风趣,让我暗自称羡不已。而对她自己来言,这些无非是因为出于翻译的实际需要以及个人兴趣罢了。

不知是巧合偶然,还是命中注定,林小发的“译经”之路和玄奘当年在印度“取经”之路,持续时长竟完全一致,不多不少,刚好17个年头。也许林小发在“译经”道路上也已取得“真经”,修成“正果”。出版方面终于也传来了好消息——德国雷克拉姆(Reclam)出版社愿意出版此书。这样一来,林小发多年的夙愿终于宣告完成,她感慨道,“多亏编辑本人对中国情有独钟,对《西游记》也不陌生。”

2016年法兰克福书展上,林小发翻译的德文版《西游记》面世。2017年,这一译本获得了莱比锡书展奖。获奖理由﹕作为中国最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在此之前,《西游记》没有以德文的形式出版过,最多也只出版过一个简略的节译本。“现在它全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能得以呈现,这是林小发的功绩。” 主办方评价她“不仅仅是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更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思维方式的峭壁中搭起了一座桥。这正是‘世界文学’的真意,一种来自全世界、面向全世界的文学。”

德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报纸《法兰克福汇报》推荐其入选“德国最适合做圣诞礼物的书”。

林小发《西游记》德译本第一版封面

2017年3月23日,莱比锡书展举行第十三届莱比锡书展颁奖仪式。瑞士人Eva Lüdi Kong,中文名林小发(左一,又名“林观殊”),凭借其翻译的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首个德文全译本,获得翻译类大奖。

 

相关链接:

《西游记》德文全译本问世 译者林小发获莱比锡书展大奖

到2018年11月,林小发的译著已出到第五版。在亚马逊网站上,林小发译的《西游记》定价88欧元,而德国图书普遍20多欧。即便卖得如此高价,《西游记》德译本还是一度脱销,供不应求。“这对德语书市而言,可以说相当畅销。若有读者能够从头到尾看完这部厚厚的译本,我都挺感动。”林小发兴奋地说,有一个读者还给她发邮件,说非常喜欢这本书,并已经通读了三遍。

此外,林小发还透露道,今年秋天该译本将出第六版,并带有一部《西游记资料汇本》的附录本。“第六版的价格相对会更亲民。”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西游记》德译本一经面世,就取得巨大成功。无疑,此举纷纷吸引来更多的出版人和出版社,希望能与林小发合作,译介更多中国经典著作或者畅销书籍。然而,作为自由译者的林小发,她的眼光挑剔而又独到。

“如果我不感兴趣,我是不会接这些翻译的。”林小发表示,对于翻译,她有自己的审美和脾气。之所以译介《西游记》,是因为这部书可称为中国儒释道文化的一个重要结晶,其中包含着许多她非常欣赏的中国文化特征,如“以大观小的宏观思维、随意自如的滑稽精神、正面向上的生活态度,还有修德养性和明心见性之旨”。

正是鉴于这样的考虑,林小发放弃了前来洽谈翻译合作的出版社的邀约。相反,却选择埋首译介让她颇感兴趣的《千字文》。

2018年10月,林小发用德语翻译了号称“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之一”的《千字文》。《法兰克福汇报》随即刊出书评,并再次将其纳入“适合圣诞节阅读”的推荐书目。

林小发《千字文》德译本封面

 

《千字文》虽被列入蒙学经典,但文字相对晦涩难懂,含义比较深刻,包含的内容涉及自然、历史、建筑、修身、人物等等,堪称“一部浓缩的中国百科全书”。

林小发曾经在浙江图书馆的旧书市场买了一本微型版《千字文》。不过回家后,便将其放在书架上做摆设,没有进行详细阅读。直到2017年,有一天闲暇时,她才把那本册子拿下来翻了翻。“一下就被吸引住了。”于是,便顺其自然地动了翻译的心思。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这篇由一千个互不重复的汉字组成的韵文,让林小发同样爱不释手,欲罢不能。不过从体量上讲,该书毕竟只有千字,因此她大约翻译了半年多就宣告完工。

“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将充满画面感而又搭配紧凑的文言文翻译成逻辑严密、精确详尽的现代德语。”林小发的办法是,把每一个汉字都译成一行德文。四字一句的汉语,经她之手,成了一首简短工整的德文四行诗。

林小发翻开案头的《千字文》德文译本,在译文旁边,我发现她还特别用心地加上了原文和拼音,同时每一个汉字配上德文单词直译。如此,便能让德文读者能够管中窥天。“除了翻译和注释之外,我还做了整本书的排版设计,为此也参考了诗歌图书,请教了设计师。很高兴的是出版社也全部认可通过,完全照着我的方案编辑成书。”

林小发《千字文》德译本其中一页

 

当我询问,近来是否有什么新的译介中华典籍的打算时,她笑着反问我,有没有什么合适的书目推荐?诚如之前所言,林小发在选择译介书目时,是谨慎而又灵活的。她希望能够读到她真正喜欢的文字,她也期待能将更多打动她的中华典籍译介给德语世界的读者。只是,究竟会是哪一本书才能入她的法眼,此处却不得不暂时留下一个悬念。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谈话中间,林小发炯炯发光的眼神和优雅从容的谈吐,让我印象深刻。然而初见时的瞬间,她精干的身躯和随和的态度,又让我感慨不已。毕竟,此前只是在各大媒体上,才看到过她的种种事迹和被有选择地截取的“形象”片段。因此,“形象”这个词,在我们共进晚餐时也不时被提及。

林小发与沈彬彬在家中书房合影留念

 

林小发坦言,此前有一段时间,她忙于应付各大媒体的采访。到后来,发现重复的问题不断被提及,有趣的访谈却并不多见,不由地觉得索然无味,因此只得“闭门谢客”。“有时候,你会发现媒体镜像中的‘形象’和现实生活中的‘形象’并不一致。”

“真实,胜过一切,也更让人感动。”林小发举例说,在《西游记》中,同样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而且经常需要辨明真假。但不能简单地认为‘非黑即白’,草率地给他们贴标签。例如,人们普遍认为妖魔鬼怪不得人心,穷凶极恶。因此,即便被孙悟空打死也不足为惜。但是,作为译者的林小发,在读到诸如“银角大王”因为兄弟“金角大王”被孙悟空打死时痛苦流泪,而同样对他们表现出悲伤和惋惜的一面。

正如我眼中的林小发,作为翻译家和汉学家的她,自然在学术领域有其突出的贡献。然而,她同时也有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形象。在多重身份下,才能还原其真实,也更显人物的骨肉丰满。

此外,笔者还了解到,如今已返回瑞士生活的林小发,正尝试为中国和欧洲之间的文化交流搭建一座桥梁。而她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还原一个真实的中国“形象”。

“目前主要是开展有关中国传统思想的讲座和课程,也有一些关于《西游记》《千字文》的论述和读书会,以及一直延续的古代经典的翻译。中文水平较高的欧洲人应该也会越来越多,期待和同行们共同阅读、研究探讨。”

林小发在学术讲座中讲学一幕

 

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10年代,见证中国快速发展的林小发曾经有一些疑惑,“不少人所关注的话题似乎只剩下了一个字‘钱’——成功赚钱的有哪些人,股市的行情如何,房价多少钱一平方米,新汽车多少钱,艺术品多少钱,饭菜多少钱……至于房子是否住得舒畅、饭局是否吃得快乐、艺术作品是否能打动人心,大家并不关心。”

如同她的中文名。林小发瑞士名为Eva Lüdi Kong。“林”是她根据自己的姓氏Lüdi找一个L开头的中文姓,而小发又和她的德文名字Eva比较接近。她喜欢“发”字,因为其中蕴含了“生发”“发动”“萌发”之意,“当时还不知道这个字在中国已变成‘发财’的代名词”。

“不过,中国的社会现实虽然错综复杂,问题也多,但其中也蕴藏着不可估量的巨大潜力。”渐渐地,她也看到了一些新的动向——社会兴起了“国学”和“复古”潮流,“这在文化风气浓厚的杭州尤为明显,许多人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新的热情。”

“中国古代文化蕴含着高深智慧,能让我们对世界和生命有更通透地理解,这一点恰恰可以给欧洲人提供鲜活的新思路。实际上,面对当今已成为世界强国的中国,欧洲人也应该尽快加深对中国的认知。在几百年的欧洲中心主义历程之后,这正是一个开阔视野、充实思想的良好机缘。”林小发说。

痴迷于东土文化,醉心于经典译介,倾情在两国交融,毫无疑问,林小发的所思所想,所游所历和所作所为让人叹为观止。文末,填词一首,是以为记。

《天仙子·赠友人林小发》

东土西游寻异宝,水帘花果蓬莱岛。

潜心十载译真经,儒释道,效三教,还看林门天浩渺。

 

2017年10月出席法兰克福孔子学院在法兰克福书中上交流活动。左起:时任孔院院长王璟翎博士、作家张楚、中国文学博士王竞、《西游记》翻译家林小发、维也纳孔院院长Richard Trappl教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