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东漫谈】新时代变革下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技能?

原标题:未来,不期而遇

作者:青平

莎翁说,凡是过去,皆为序章(What’s past is prologue)。意思是未来是有迹可循的,知道源头,了解基本原理,那么接下来的事也就呼之欲出了。

01、人类预测未来的努力层出不穷

 

未来的不确定性使人焦虑,而预言未来是化解的途径之一。自从人类有了思维能力,各种预言就层出不穷。耳熟能详的《圣经》预言、《玛雅预言》、诺查丹玛斯的《诸世纪》、袁天罡李淳风的《推背图》,无论牵强与否,其传世足以说明人们对未知的纠结与渴望,对主宰自己命运的执着与无奈。

“茫茫天数早命定,世道兴衰不自由”其实不足为信,我们并没有能力预言未来。可以尝试的是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惯性,科技进步的轨迹,推测一下短期内科技给社会带来的变化。通过这种预测,我们可以提前自我调整,更好地适应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自己的命运。

凯文·凯利(Kevin Kelly)在1994年出版的《失控》里预测了互联网时代里的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协作等概念。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1999年在他的《机器之心》里,则精准预言了便携电脑、无线网络、书籍电子化、自动驾驶汽车、谷歌眼镜、VR 系统、会谱曲的人工智能。以上两个人的成功与其说是“预测”,不如说是他们依托自身对最前沿科技信息的积累以及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而做出的技术可行性分析和技术商业化前景的研判。这部分未来是有迹可循的,这是未来必然性的一面。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未来的另一面是偶然性,是无法被预测的,我们稍后再谈。

媒体人凯文·凯利(Kevin Kelly)

 

欲知将来,先看过往,我们来看看科技创新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的。

19世纪末法国艺术家珍·马克(Jean-Marc)发表过一系列关于未来的科幻作品,描绘 100 年后的人类可能过上什么样的生活。比如,到2000年,人类发射了太空飞行器,潜水装置可以深入海底,空中的士服务、漂浮的可驾驶战舰、飞行邮递员、空中公交系统普及等等。

珍·马克(Jean-Marc)预言,到2000年,人类发射了太空飞行器

1900年,美国史密森尼博物馆馆长约翰·沃特金斯(John Elfreth Watkins)预测,未来可以在家看音乐会和歌剧;摄像机会记录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些摄像机另一端可通过线路连接数千公里,彩色照片将很快传输至世界各地;100年后重大新闻事件在短短1个小时内就会出现在全球各地的新闻报纸等等,他14条预测里有10条已经实现了。剩下的诸如:大城市里不再使用汽车,蚊子苍蝇绝种,每人每天走10英里,字母表里没有c,x,q这三个字母,显然有些一厢情愿。

02、预测与科幻

 

但更多的预测则过高地估计了人类技术进步的速度,到今天还停留在科幻的阶段。比如美国《产业研究》杂志在上世纪60年代预测,到上世纪90年代我们即可实现:可居住的月球基地、直升飞机大众化、三维彩色电视会议、塑料住宅,商业化的核聚变、人类探测火星和金星、机器人被广泛使用、人类寿命将达到150~200岁、无人驾驶汽车问世、军队中机器人成为主力等。一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靠谱的预测应该是以具有普遍意义的公理为基础并结合人性推导得出的。什么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公理? 即描述统一原理的方程。人类一直以来对真理的追求可以归纳为,寻找一个可以将复杂现象归结为简单的原理。物理学家还在试图构建一个大统一理论,用几个方程就可以描述万物,终极目标是用一个理论统一哲学与科学,虽然还看不到实现的可能,但不少公理具有普遍意义已经没有什么争论了。

比如基于万有引力定律,我们发现了原来未曾见过的行星,这种公理可以通过数学模型推导出未知。而诺特的守恒定律和对称性,可以作为构建未知世界的逻辑基础。还有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本人提出过三种验证广义相对论的实验方法,分别为水星轨道的近日点进动、太阳引力场中的光线偏折和光波的引力红移。最近几年这些验证都被证实,事实证明理论是可以指导探索未知的。

下来1-20年里会发生什么?我们可以通过各路大佬对未来的展望管中窥豹:

詹姆斯·默尼汗(James Monighan): 通过节能技术,我们能减少30%的排放,我们可以达到大范围节能的目标并看到一个更绿色的地球。通过更好地监控和保护我们的家,我们能减少城市的整体犯罪率。通过更好地监控老年人的行为习惯,我们能帮助老人生活得更独立、更高品质。

比尔·盖茨一向接地气,资助范围从研究疫苗到净化水,现在他看好人造肉。世界人口数量将在2050年达到98亿,人口富裕水平也会上升。那时,人类消耗的肉会比 2005年多70%,而饲养供人类食用的动物,是对环境的最大伤害之一。根据动物种类的不同,生产一磅肉类蛋白要比生产等量植物蛋白多用4到25倍的水,6到17倍的土地,6 到20倍的能源。一旦实验室培育的人造肉和植物制成的素肉接近真实肉类的味道和营养价值,就能在大幅减少对环境破坏的情况下替代真实的肉。

雷·库兹韦尔和马斯克(Elon Musk)都认为人类身体中将植入各种电脑芯片、人造器官,而未来的机器人也会有更多跟人体一样的材质,人和机器的界限越来越模糊。马一龙的Neuralink就是着眼于这个方向。《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也认为,本世纪内,融合身体的智能机器——“钢铁侠”就能实现。

美国科技大师雷·库兹韦尔

 

03、对人类未来的各种惊人说法

 

凯文·凯利认为科技本身是一个物种,和微生物、植物、动物一样,而我们人类,只是喂养它长大的仆役而已。他在《必然》里用了12个动词解释了科技物种的新变迁。

①形成:机器将会更新自己,随着时间慢慢改变自己的功能;

②知化:把人工智能置入普通事物之中,才能带来真正的颠覆;

③流动:想要在全新领域中成功,就要掌握新出现的流动性;

④屏读:屏幕无处不在,持续扩展着人类的阅读量和写作量,世界上所有的书终将由互联的词语和理念连接起来;

⑤使用:对事物的使用变得比占有更为重要;

⑥共享:将从未被共享过的东西进行共享或者以一种新的方式来共享,是事物增值最可靠的方式。未来30年最大的财富会出现在这一领域;

⑦过滤:内容扩张得越多,就越需要过滤,以便使得注意力聚焦。注意力流到哪里,金钱就跟到哪里;

⑧重混:对已有的事物重新排列以及再利用,未来30年最重要的文化产品和最有影响力的媒介将是重混现象发生最频繁的地方;

⑨互动:未来所有的设备都需要互动,如果有什么东西不能实现互动,就会被当作“坏掉”了;

⑩追踪:自我追踪的范畴将涵盖人类的整个生活;

⑪提问:答案变得廉价,问题将变得更有价值,提问将比回答更有力量;

⑫开始:这个新物种已经开始了,当然,也仅仅是个开始。

《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认为,我们会开始追求永生、幸福和成神。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发展,将会分化人类群体,一是失去了所有价值的无用阶层,二是化身为神的超人阶层,这将彻底颠覆人文主义关于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论述。而数据主义这个新宗教的诞生,可能会将人类单纯视作宇宙数据流的一部分,忽视人的意义和情感需求,从而破坏人的权威。

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

 

雷·库兹韦尔最近预言说:到了2029年,人类将开始正式走上永生之旅;到2045年,人类将正式实现永生!人类将会在50年内克服死亡问题,到时的医学科技可以让死者“复活”。硅谷大佬彼得·蒂尔更是公开承认,他希望永远活下去。

这些让人脑洞大开的预言哪怕实现一小部分就会彻底改变人类社会的规则和面貌。

但是技术发展在必然性之外,也具有极强的偶然性,这就带来的未来不可预测的一面。很多对今天社会影响最深远的发明就完全出乎专家们的意料,包括电力、电脑、雷达、核能、喷气推动器、太空旅行、手机等。这就是所谓的颠覆性技术,这类技术进步往往需要运气或者飞来神笔破局。简单的把未来想象为现有技术的延续往往失之偏颇。

可以确定的是,在未来的1-20年内,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普及会极大地改变社会面貌。人工智能会接管相当一部分白领,如医生、律师、中层管理者、记者甚至程序员的工作。而机器人则会取代大量体力劳动者,如服务员,仓库管理员,搬运工,货车司机等。于此同时很多比如管理机器人,人工智能程序的监控和维护之类的新职业会应运而生,人和机器会形成新的共生关系,一加一大于二。但是新工作的数量不可能弥补被替代的旧工作,社会两极分化会进一步加剧,不具备新技能的人将会无所事事,靠社会福利维持温饱,而财富,权力会高度集中在精英的手里。

那么新时代需要什么技能?我们,特别是我们的下一代可以做些什么准备?

在信息和技能积累这方面,人没办法和机器竞争,必须扬长避短。现在的孩子必须要有适应变化,不断学习的能力,同时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诸如作家、运动员、设计师、舞蹈家、音乐家这些职业,人还是无可替代的;作为社会动物,还需要有交流,沟通,合作的能力;最后,在这个海量、碎片化信息的时代,过滤信息,综合信息,纵观全局的能力也必不可少。

对于未来,我想借用阿兰·图灵在《计算机器与智能》的一句话“我们目光所及,只是不远的前方;但是我们可以看到那里有很多工作要做。”(We can only see a short distance ahead, but we can see plenty there that needs to be done.)不念过往,不畏将来,从今,进取。

注:本文版权属于德国《华商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需与本公众号联系,并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 “德欧华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