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诗任笔】德国汉学新秀的心声:我对中国之爱是如此深沉!

原标题:七次中国求学的德国汉学新秀

严晓博对华夏文明“爱得深沉”

作者:沈彬彬

 

我从锡格山巅走来/又打锡格河畔经过/在那遥遥的锡根城堡/你举目放眼东方……

在从锡根回埃森的火车上,我侧身倚靠在窗前。眼前是随火车飞驰而过的群山,脑海中却渐次开始回放当天经历的每一幕画面。忆到深处,心血来潮,于是便有了上面这段诗行。

德国北威斯特法伦州锡根市上城城堡(Oberes Schloss),沈彬彬摄

 

常言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上述诗行,自然也不是无端地闯入。相反,这是特意为一名唤作Jan Philipp Klein(中文名严晓博,后简称“晓博”)的德国小年轻而创作。创作的内容,与他即将告别德国,将赴中国攻读汉学研究生的故事息息相关。但倘若要追溯他邂逅汉学的经历,那还要从十年前讲起。

 

探秘东方,曾是少年时候的冲动和渴望

时间拨回到2008年。那是一个寻常的下午,按照德国中小学校的惯例,晓博照例会选择一个兴趣班进行课后学习。却不想,那时候,一门叫做Chinesisch-AG的兴趣课闯入了他的视线。第一堂课,晓博就被授课老师口中那个神秘的东方国家深深吸引。“可能是以前从来没有关注过中国,突然间,我就有了想去中国‘探秘’的冲动和渴望。”

见晓博对中国有如此大的兴趣,那位老师就和他分享了一个赴中国游学的项目。晓博表示,等他有了经济基础,就会去让他心仪已久的中国。

严晓博在苏州拙政园

 

当他在本地报纸上看到一篇小报道,说那一年还有招募德国年轻人去中国德阳,从事为期两个星期的游学活动。“交换活动主要由锡根本地的德中友谊协会负责,看到这个报道时,我才想起来,原来这就是当时那个授课老师曾提及的项目。”于是乎,晓博二话不说就报名缴费。因为他有一个预感,“我感觉我的愿望就要实现了。”

严晓博和沈彬彬在锡根城堡(现为锡根大学校区之一)前合影

 

2012年的夏天,晓博如愿来到中国。当天晚上抵达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后,他们连夜坐车赶到游学目的地——四川德阳。因为寄宿在当地的一户中国家庭,晓博有了人生中第一位中国朋友——蒋希来。尽管舟车劳顿,他当晚还是迫不及待地透过窗户,想看一看中国的模样。

晓博彻夜未眠,因为他急切地想看到在中国的第一缕阳光。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早早地起床,吃完早饭后便奔赴德阳市区。下车的瞬间,他就惊呆了。即便是中国的一个四线城市,却也拥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各种现代化的设施。不过,最让晓博难以想象的是,这个城市的人口,竟然比德国首都柏林还要多。

严晓博与沈彬彬在锡根当代艺术博物馆前合影

 

在晓博眼里,为期两周的游学时光真的特别短暂。七年之后再来回忆往事,甚至都觉得一切都已模糊。不过,因为他的生日刚好在那几天,第一次在中国过生日的场景让他记忆犹新。

那天中午,寄宿家庭的家长邀请了晓博的好朋友们一起聚餐并为他庆生,这让他感受到了家庭般的温暖。其中,有一个中国女孩还送了他一个会跳动的毛绒玩具,“这个礼物很有特色,我很喜欢”。晓博说,时至今日,他还保存着这个礼物。

 

因祸得福,在汉学的汪洋大海恣意徜徉

回到德国后不久,晓博就从德国高级文理中学(Gymnasium)毕业。彼时的他,因为对拉丁美洲和西班牙语言文学抱有浓厚兴趣,并且在中学时期已经辅修了法语课程,因此,他特别希望能够申请到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学习机会,专攻西语语言文学以及辅修法语语言文学专业。

说来也凑巧。那年暑假,在四川德阳的中国学生们组团来德国游学。因为此前去过德阳,晓博顺理成章地在德国接待了中国学生。而就在送走中国学生的当天,他收到柏林自由大学的婉拒信——由于此前并没有学习西班牙语的经历,柏林自由大学在当年并没有提供足够的零基础班学习名额。这意味着晓博无缘西语语言文学和柏林自由大学。

严晓博在山西晋中

“一开始还是挺伤心的。”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高中刚毕业,他有比较多的空余时间,晓博就特意买来一本书学习中文,再者刚刚迎来从中国远道而来的德阳朋友,他就想,“那我为什么不申请下汉学专业呢?”天无绝人之路。对东亚学,尤其是对汉学情有独钟的他,最终赢得了法兰克福歌德大学的汉学专业学习资格。

2013年9月末,晓博前往法兰克福大学攻读汉学专业。不学不知道,一学才发现“自己中文语感很好,感觉自己很适合学习中文。”然而,从零基础开始学习中文,尤其是到了学习书写汉字阶段后,显然,他觉得遇到了困难。“那时候学得很慢,写的字也不好看。”他回忆说,为了掌握汉字书写的方法,当时老师要求每个字书写将近20遍。“的确很花时间,不过很有效果。”渐渐地,他从一开始不了解汉字是怎么构成的,到最后能够做到不看笔画就正确书写汉字。

在德国学习汉学,晓博感觉自己是个幸运儿。因为法兰克福大学规定,主修汉学的人,必须要去中国留学至少一学期,而法兰克福大学在中国的合作院校刚好又是北京大学,“这将意味着我将有机会去中国最顶尖的学府学习中文。”

不过,经费问题再次横亘在晓博眼前。幸运的是,在德国,大学生有机会申请一个名为Bundesausbildungsföderungsgesetz(简称BAföG)的贷学金。依靠这笔每个月570欧元的贷学金,晓博如愿来到北大,开始为期一年的留学生涯。

严晓博和父母及朋友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2014年8月,晓博踏进北京大学的校门。博雅塔的巍峨古朴,未名湖的波光荡漾,鸣鹤园的清新雅致,都让他目不暇接,流连忘返。无论是先进的硬件设施,还是浓郁的学习氛围,让置身其中的晓博时常感慨不已。

不过,在北大看到的两个现象,却让他有了更深的思考。“我在北大认识了一些‘临时工’,这些人慕名来北大学习让我印象深刻。”晓博告诉我,在北大从事保安、清洁工等“临时工”工种的中国人,会希望通过在北大打工的机会,感受高等学府的氛围,“有一个‘临时工’现在已经考取华侨大学,在福建厦门读研呢。”

晓博口中的这位北大“临时工”,名叫吴能光,目前正在位于福建厦门的华侨大学计算机学院读研。吴能光告诉我,他曾经在北大作为一名临时保安,出于对自己未来的期许,便选择了考研。而他和晓博的交情,也恰恰是在一起参加由北大马克思主义协会组织的活动中认识的。“在我印象中,晓博严谨而又活波。”他举例说,晓博的严谨,主要体现在他翻译作品时对用词的严苛;而活泼主要体现在他喜欢旅游。“晓博甚至和我那连普通话都说不清楚的父母,都能够交谈甚欢呢。”

而说起在北大的另一个现象,却让晓博百思不得其解。因为对哲学感兴趣,晓博和朋友去上了一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公共课。然而,囿于自己汉语水平的实际,他并没能够理解授课教师口中的哲学概念和相关术语。因此,他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留意上课的学生身上。结果,他发现“上这门课的学生普遍都没有好好听课,大家都在底下做自己的作业或者看其他学科的书籍。”

 

碰撞融合,东方文化与异域传统远超想象

利用留学的机会,晓博跟随朋友去了中国许多地区和城市,途中的各色经历和见闻,也让他大开眼界。

去往内蒙古大草原旅游时,辽阔的草原,开阔的视野,威武雄壮的蒙古大汉,以及第一次骑马穿越草原、入住蒙古包和品尝马奶,让他对多民族的中国和中华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在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材自然山水之本色,兼收江南和塞北之风光,让他感受到了浓郁的文化氛围。“我还在承德避暑山庄见到了小布达拉宫,这让我对西藏也更加充满了向往。”听晓博说起西藏,因为我曾在藏区支教过一年,所以就给他看了一些我拍摄的藏区美景和风光照片。他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大声说道,“有机会我也一定要去一趟西藏!”

沈彬彬着藏装在藏区

在中国的种种经历中,让他最为难忘的,当属在中国第一次体验过年的经历。受到成都朋友的邀请,那年春节,晓博准备去成都过年。不过,让他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没想到买张火车票都这么难!”他吐槽说,因为没有经验,他没有早早地买票。当接到朋友邀请,他去中国铁路官网上购票时,发现票基本上都卖完了,只剩下少许腊月二十九和大年三十当天的高铁票。“发现普通的火车票,竟然连无座的都没了!”一心想要省钱的他,自然舍不得购买机票。却不想,在中国春节期间,火车票竟然如此抢手。

当腊月二十九日来到北京火车西站的时候,晓博直接傻眼了。“人山人海,我见到了我一辈子都没见到过的场景。”听着他的叙述,我不禁感慨道,也许,对外国人而言,感受一次春运,是认识中国最好的方式之一吧。

到了成都之后,他赶上了朋友家的大年三十团圆饭。“餐桌特别丰盛,大家还一起看春晚,很有过年的感觉。”从人山人海的震惊中舒缓过来,当吃到美味可口的川菜时,晓博感觉自己千里迢迢从北京赶到成都来体验中国的春节,“很值得。”

在经历跨年守岁的传统之后,大年初一发生的事情再次让他感到不可思议。“我朋友家大年初一要去墓地祭祀先祖,而且还带着碗筷菜肴和酒,还烧纸钱。”在晓博夸张地和我讲述这些细节的时候,我忍不住笑出声。是啊,中国特色的祭祀仪式,想来德国人怎么能轻易理解呢?不过,最让他觉得难以想象的是,祭祖仪式竟然还包括在墓地放鞭炮。“这在德国,是绝对想象不到的。”习惯了安静肃穆的德国墓地的氛围,见到中国祭祖仪式后,晓博到现在都还捉摸不透其中的缘由。

 

恪守承诺,华夏文明是毕生追求的远方

一年的留学生涯,时光飞逝,转瞬又到了告别时光。在临别之际,晓博和中国的朋友们承诺,自己在第二年三月时候,一定会再回来中国看看。

时间转眼到了2016年3月,通过平时省吃俭用以及依靠此前的积攒,晓博终于凑够了前往中国的旅行经费。“当时,大家可能觉得我只是随便一说吧。没想到,我还真回来了。”

这样的承诺,晓博一直坚持到现在。2016年3月,他在中国的北京、天津和江西度过了美好的假期时光;2017年3月,他再次来到中国,在福建厦门开启了一段难忘的旅行;2018年5月—6月,他甚至还带上了从未踏足亚洲的爸爸妈妈,第一次远行中国旅游。

“爸爸妈妈看我怎么从2013年开始,每年都疯狂地往中国跑?他们也想来看一看中国到底有什么好,这么吸引了我。”就这样,晓博本着消费成本控制在最低、旅游城市选择最大化和旅游线路多元化的原则,自己DIY各种攻略,并最终陪伴父母从上海,玩到杭州;又从杭州,耍到苏州;再从苏州,飞奔西安;再从西安,远走华山;最后从华山,抵达北京。上海的开放现代、苏杭的婉约清秀、西安的厚重悠远、华山的鬼斧神工以及北京的帝王之相,也深深地吸引了晓博的父母。

严晓博和父母在华山合影

 

“即便回到德国,我爸爸妈妈也一直和我提起杭州西湖,他们真的很喜欢中国。”问起晓博的父母最喜欢中国哪里时,他这样回答道。我调侃说,那你知道吗?杭州和你们锡根很有渊源呢!看晓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之际,我笑着说,把“锡格河”翻译成“锡湖”不就是了?说罢,我们俩都哈哈大笑起来。

严晓博和父母及朋友在西安城墙永宁门合影

因为杭州西湖,我们又聊到浙江,聊到我的家乡绍兴,聊到中国近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值得一提的是,在晓博家中聚餐时,他妈妈还给我们沏了一壶上好的西湖龙井茶。在异国他乡品味家乡之茶,我暗暗称奇道,文化之间的交融竟是如此的自然和雅致。

而之所以会与晓博相识相知,则是因为我和他曾一起在波恩大学,同上顾彬教授开设的翻译理论研讨课。当时,他是我的同桌。目前,晓博成功申请到了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的奖学金项目,正要开启在中国北京外国语大学攻读汉学研究生的新征程。作为一名没有丝毫华裔背景的年轻德国人,他对中国爱得如此深沉,让我对他另眼相看。

“时人不识凌云木,待到凌云始道高”,提笔写下这篇文章,是我期待这位年仅25岁的汉学新秀,能一如既往地求索在长途漫漫的汉学之路,能笔耕不辍地耕耘在星河璀璨的华夏文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