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喜可贺!中国演员斩获柏林电影节最佳男女主角

编者按:

2月17日晚,2019年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成功落下帷幕,华语电影在此次电影节上的表现可以说是相当不错,一共有10部华人主创电影来到电影节,其中有3部直接进入主竞赛单元。

今年华语电影最大的赢家应该是王小帅导演的新作《天长地久》,电影男女主角王景春和咏梅分别将柏林电影节演员最高奖项——银熊奖收入囊中。有德国记者甚至说是这部电影挽救了柏林电影节的中国电影。

为此,德国《华商报》特约记者王凤波先生专门对这部影片进行了分析,请见下方附文。

当然,本届电影节的其他奖项也各有归属,摘获金熊奖的是以色列导演Nadav Lapid执导的《Synonyms》(同义词),获得评审团大奖银熊奖的是法国影片《Grâce à Dieu》(感谢上帝),摘得最佳导演银熊奖的是Angela Schanelec(安格拉·夏娜莱克),她指导的电影名字是《我当时在家,但……》。

其他获奖名单:

最佳剧本奖:《La Paranza dei Bambini》(少年黑手党),

杰出艺术成就奖:《Ut og stjæle hester》(外出偷马),

阿弗雷鲍尔奖:《Systemsprenger》(系统破坏者),

最佳短片奖:《Blue Boy》(蓝色男孩),

评审团大奖:《벌새》(蜂鸟)

评审团特别奖:《Liberty》(自由城)

最佳处女作奖:《Oray》(奥雷)

荣誉金熊奖:Charlotte Rampling(夏洛特·兰普林)

柏林金摄影机奖:Sandra Schulberg、Wieland Speck、Agnès Varda(阿涅斯·瓦尔达)、Herrmann Zschoche(埃尔曼·舍奇)

 

王小帅的《地久天长》:很帅的中国故事

作者:王凤波

 

王小帅的《地久天长》在柏林世界首映。记者会上,一位德国记者说,这部电影挽救了柏林电影节上的中国电影。

因为张艺谋的《一秒钟》临阵挂掉,王小帅的《地久天长》自然成为第69届柏林电影节上中国电影的压轴戏。记者场首映之后,不少中国记者纷纷议论说“看哭了”,“非常可能拿下金熊”。承包了泪点的电影不会怂,但能否承包了熊,还是另一回事。

 

 

那位说王小帅挽救了中国电影的德国记者在中国生活过十几年。但是对于没有直接中国生活经验和对中国当代历史了解并不深入的外国观众来说,这部三个小时的中国家庭史诗会显得过于冗长,会缺少代入感,因此有位德国记者说虽然这是部不错的电影,但是他依然睡着了。

《地久天长》显示出导演梳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社会变迁历史的史诗野心,知青返城、改革开放、严打、计划生育、下岗潮、下海潮、房地产热等等在影片中都得到呈现。虽然影片并不是一部像《建国大业》那样的宏大历史叙事。恰恰相反,聪明的王小帅选择了两个普通工人家庭作为叙述主体,避开了某些以知识分子身份在进行历史叙事时不好绕开的重大事件。其实整个影片都展示了中国人的生存智慧,没有直接的对抗和批判的可能,故事依然可以波澜壮阔。

《地久天长》无疑是一部有关揭示与安抚当代中国人心理创伤的电影,从戏剧结构上看,创伤的主要矛盾线索便是计划生育政策背景下的丧子之痛和家庭破碎。在记者见面会上,当记者们、特别是德国记者自然而然地谈论着影片的“历史反思”时,其实他们很难理解我们中国人实际上只是在谈论昨天。

 

 

中国变化之快,以至于中国人连谈论昨天的闲暇都没有。王小帅说他这次来柏林发现,柏林很多地方与11年前他第一次来时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而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每一个十年,心理感觉上应该是恍如一个世纪。

不知有多少中国人带着多少昨日的创伤在平静地应对着今天的种种挑战。“中华民族苦难深重”,这是中国的官方历史书写所爱用的表述。但是这样的宏观民族历史叙事语言远远不能表达出,在这样的集体苦难下,个人都到底经历了什么。

《地久天长》的意义就在于它用电影镜头重构出个人命运的“小苦难史”。即使是苦难史,影片也不是把它以批判和控诉的方式呈现出来。用王小帅的话说,影片表现的是中国人在如此艰难的生存条件下“隐忍”精神和宽容乐观态度。“历史梳理”?中国人的生存智慧是活在当下。“向前看”和“向钱看”,中国正是在这两个同曲同工的口号中找到了“和谐社会”的平衡点。这也是在外国记者不断地尝试对这部电影和中国电影本身进行政治解读时,王小帅不厌其烦地试图给予解释的东西。这样的中国式隐忍主义,不主张政治行动主义,而是用带着创伤生活下去的历史实用主义,让观众自己的去体验。

 

 

越是当代的历史,反思起来就越多禁忌,越容易产生选择性盲区,这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德国也是如此。还有本届电影节巴西的参赛影片《马里格拉》(Marighella,上世纪六十年代毛派政治家和城市游击战倡导与实践者),也印证了这一点。

幸好我们有电影这一种艺术形式。在去中心话化和结构扁平化的大众媒体数字化时代,电影在中国的意义就在于它依然能设置议题,能给中国社会提供一个全民性话题。《地久天长》如果是枚催泪弹,那并不说明它在艺术上表现得有多么好,而是它能让被时代裹挟着急速奔跑的中国人暂时停下来,稍微回忆整理一下昨天都发生了什么,去真正关心一下历史,而不再只是被宫廷剧的伪历史消费历史。

 

 

在中国,能提供这样激发全民集体叙述欲望的媒体事件已经不多了,而一部能催泪的电影就是一个依然还有这种号召力的媒体事件。就像春晚,它的意义越来越不在于节目本身有多好看,而是一种制造一个全民仪式感,春节感,形成共同的国民(民族)身份标签或身份感。

能否正视创伤,求同存异,向前看,生活总要继续下去,与历史和解就是与当下和解,与未来有约 ,这大概就是《地久天长》的价值所在吧。

王全安亮相柏林电影节:一个恐龙蛋引发的哲学思考

柏林电影节接近尾声,  “中国年”雷声大雨点小

今夜柏林星光灿烂 世界上最大的观众电影节闪亮开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