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学者政协建言,武汉书记市长点赞

作者:周进

武汉市政协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近日在完成各项议程后圆满结束。德国湖北友好协会会长,德国明斯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周俊博士作为武汉市政协港澳委员、港澳台侨列席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期间,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马国强,武汉市市长周先旺,武汉市政协主席胡曙光及市领导胡立山、胡亚波、胡洪春、徐洪兰、谭仁杰、陈光菊,市政府秘书长刘志辉,市政协秘书长倪子林等与市政协港澳委员、港澳台侨列席代表共聚一堂座谈,畅叙友谊,共谋高质量发展。

周俊博士

座谈会气氛热烈,13位港澳台侨委员代表踊跃建言,点赞新时代武汉的蓬勃发展,围绕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建立市场化引才机制等提出建议。作为唯一来自德国的列席代表周俊博士建议成立“大学城城市联盟”。她说,作为赫赫有名的“大学城”,武汉一直是人才聚集之地,坐拥89所高校的武汉,高校数量仅次于北京,且武汉拥有95家科研院所,近130万在校大学生,而随着“百万大学生留汉工程”启动,未来的武汉将会汇聚大量尖端人才,为创新产业注入更多新鲜血液。通过大学城城市联盟的建立,可以:

1、引进国际顶尖学术人才;

2、开展前瞻性、高水平的科研合作与交流,提升武汉大学城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

3、建立中德职业技术培训示范基地;

4、引进国际知名企业入驻武汉。国外高校践行“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教学与实践无缝对接”的教育理念,高校和国际知名企业都有着密切合作,通过大学城高校的紧密合作,将国际知名企业吸引到武汉;

5、借鉴国际大学城的管理经验,发挥大学在城市功能建设中的作用。目前中国大学城的建设处于粗放式阶段,大家对大学城的理解停留在数字的概念,认为大学集中的地区,大学生人数数量多就是大学城,而国际上更注重大学城质量和内涵的扩展和延伸,在高校与城市企业,高校与市民,高校与社区建设……

有完善的体系和丰富的经验,武汉可通过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提升整个城市的管理水平和市民素质建设,既把国际上成功的经验借鉴到武汉大学城的建设,又把武汉的创新建设展示给世界!

武汉市侨联主席代飚(中),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孙建萍(左三),石岩处长(左二)和部分代表合影

马国强书记认真听取各位代表发言后,重点回应了关于武汉会展业发展的提议和“大学城城市联盟”的建议,尤其对“大学城城市联盟”的思路点赞。他说,打造大学之城,首先要拆掉观念的“围墙”——让大学成为真正开放的大学,城市成为真正开放的城市。他表示,武汉要探索主动将城市规划、政策、产业等向大学延伸,推动校城融合落到实处。

马国强说,感谢大家怀着对武汉发展的真挚感情,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帮助党委政府决策更科学、更全面。市委、市政府将认真梳理,加快落实,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周先旺市长主持座谈,他衷心感谢港澳委员和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长期以来对武汉发展给予的大力支持和特殊贡献,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关心支持武汉,多献良策,共同推动武汉各项事业迈向新台阶。

座谈会结束后,市领导与各位海外代表进行了亲切交谈。周俊博士的建言不仅得到武汉市马国强书记和市长周先旺的点赞,在座的武汉市各常委也纷纷认为周博士的建言打开了思路,不仅有前瞻性,而且有战略性,为武汉市国际化合作的升级转型寻找到新的合作点。

周俊博士长期以来一直从事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和德中城市管理对比研究,撰写了大量颇具影响力的文章,是一位理论功底深厚,具有丰富经验和颇有见解的实力派学者,在实践中取得了许多前瞻性的成果。周俊博士撰写的论文不仅在国内众多媒体发表转载,而且吸引了国内城市相关部门前来德国考察学习,并把这些先进的管理经验运用到实践管理中去,2013年浙江省派出 25 名市长书记组成的研修班在她的课题组学习研究德国城市可持续性发展和新城镇建设经验,为浙江特色小镇模式的创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领域,周俊博士提出了很多具有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观点并做出了成功的实践案例:首次提出并实践用讲故事的方式介绍中国,首次提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型,编译出版了德国市场第一部中国城市童话故事《黄鹤楼童话故事》;提出并实践对外传播由短期动态向长期静态可持续性转型,并首次将社会学的调研决策机制运用到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中….被传媒介誉为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新标杆。

这次座谈,长江日报头版头条和武汉电视台作了专题报道,在接受长江日报和武汉电视台采访时,周俊博士说,这次作为海外列席代表参加两会,并代表发言,她深感荣幸,武汉政府工作报告令人鼓舞、催人奋进,体现了求真务实、锐意改革、奋斗拼搏的良好精神风貌和“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同时也让人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她希望能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研究成果运用于家乡武汉的国际化建设,也坚信在创新务实的领导班子带领下,武汉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