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茨坦无忧宫之旅:女儿竟因为这样开始怜悯弗里德里希大帝

闲话德国:孩子眼中的弗里德里希大帝

作者:张丹红

 

专栏作者张丹红对德国学校的历史课不满意,于是决定自己来教。为此,她和女儿们走遍德国。在参观过波茨坦的无忧宫后,小女儿宣布普鲁士弗里德里希(也译作腓特烈)大帝是她最喜爱的国王。

波茨坦无忧宫

(德国之声中文网)刚想问她“你总共知道几个国王”,还是忍住了。但接下来的问题不能不提:“你喜欢他什么?”“他有主见,没有按照爸爸的要求去做,所以也没有成为像他爸爸一样的人。谢天谢地!”

父亲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让儿子主修军事,下课后和男人们一起抽袋烟,喝啤酒。小弗里德里希才不呢。他更愿意和姐姐一起吹横笛,且手不释卷 – 这会让今天的父母多么省心。女儿说:“当时违抗父亲的命令可不简单。”更何况父亲是国王。

在女儿看来,没有比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更可恶的父亲了:他禁止儿子作曲,把他的书卖掉,甚至逼儿子目睹好友的死刑 – 其“罪状”不过是想帮助王子逃跑。“换了我,我会对爸爸造反”,女儿愤愤不平地说。弗里德里希选择了卧薪尝胆,也许他的责任心占了上风,他下决心做更好的国王。

 

比三把火还多

这个目标无疑实现了。1740年6月2日,他成为弗里德里希二世之后,三天两头下达一道指令。他首先废除了刑法,接着推行义务教育(普鲁士是欧洲实行义务教育的第一个国家)。他下令种植桑树,以养蚕纺丝。不过最让女儿佩服的还是这位普鲁士国王对宗教自由的宣告:“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寻求幸福。”新闻审查他没有完全废除,但至少加以限制,这很符合当时启蒙运动的精神。对此女儿毫不感到奇怪,因为启蒙运动先驱、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是国王的好朋友。中国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弗里德里希的宫廷沙龙

弗里德里希的宫廷沙龙

弗里德里希在世时就被尊称为弗里德里希大帝。他的宽容是出了名的。比如按照他原先设计的无忧宫,需要一名磨坊主搬迁。偏偏赶上一位钉子户,就是不妥协,并扬言要状告国王。最后弗里德里希让步,修改了无忧宫图纸。那座磨坊今天还矗立在无忧宫的对面。

“把他调炮兵团!”

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一位骑兵团军官致信国王,问怎么处治一名屡教不改的总是和马发生性关系的士兵。弗里德里希回信:“把他调炮兵团!”

说到军队,普鲁士国王当然也发动了战争——从今天的角度看,这无论如何是错误的,但在女儿看来,“他发动战争不是无目标,无计划的,所以都不是无止无休的战争”。对她来说很重要的是:“他和士兵共同作战。”假如今天的政治家也必须这样做,可能世界上的战争要少得多。

说到弗里德里希大帝的“污点”:他虽然实行义务教育,但认为农民的孩子学一些最基本的东西就够了,而且女孩子不该与男孩子享受同样的教育。不过,13岁的女儿对她最喜爱的国王很宽厚:“不能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他。”

专栏作者张丹红

 

在女儿看来,弗里德里希大帝的一生独立不羁。他敢想敢干,而且富于创造性,连无忧宫都是他自己设计的。他希望在这里无忧无虑地做自己钟爱的事情,比如艺术,有一个房间完全是中国风格。这让半个中国人的女儿尤其高兴。

不忘爱犬和人民

尽管弗里德里希一世是权力无边的国王,女儿仍然不愿意和他交换。“他经常很寂寞”,没有真正爱过一个女人,也没有女人真正爱过他。也许当初父亲逼婚使他对女性彻底失去了兴趣。他希望死后和他的爱犬一起葬在无忧宫的花园里。没有任何奢华。这很令女儿感动,尽管建造无忧宫的费用超过了西里西亚战争。

对了,不能忘记土豆,我的小普鲁士专家最后说。几场战争之后,老百姓生灵涂炭。为防饥荒,老弗里茨(普鲁士后来这样称呼他们尊敬的国王)发布了几道土豆令,强制种植土豆。为什么要强制呢?因为农民和孩子一样,他不认识的坚决不吃。

无忧宫里的弗里德里希之墓

换句话说,假如没有这位将普鲁士变成欧洲强国的国王,我们今天可能既没有土豆泥,也没有炸薯条。这会是一种多么贫乏的生活!

来源:德国之声中文网

分享: